禪.缠師🙏

思想导读:

“没有人在乎我的需求,


所以我也从来不敢表达我的需求。”


本次内容来自《非暴力沟通》,你是不是也有过不敢麻烦别人,甚至因为自己的需求而感到愧疚的时候呢?希望下面这段文字,能对你有一些帮助。


希望你能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,否则你会过得很痛苦。



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,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。




【第一阶段:“情感的奴隶”】


在这个阶段,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——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。


如果别人不高兴,我们就会感到不安,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。此时,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。


显然,这会伤害到彼此的关系。


我常听人这样谈论亲密关系:“我真的害怕与人亲近。每次看到伴侣处于痛苦之中,我就极为沮丧,感到窒息,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囚犯。于是,我就想尽快摆脱这段关系。”


许多人认为,爱情就是牺牲自己来满足爱人的需要。刚谈恋爱时,他们对恋人的关心是自发的。那时,彼此的相处是那么地惬意、融洽和美好。然而,随着关系变得“严肃”,他们开始认为自己有责任让情人过得开心。


于是,爱情开始沉重起来。一旦面临这样的情形,我就会承认:“在恋爱中,我无法忍受丧失独立性。如果恋人过得很糟糕,我就会认为自己做得不够。我可能会由于不堪重负而提出分手。”


然而,如果意识不到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,我可能就会指责恋人:你太依赖我了,我能力有限,我们分手吧!”


此时,如果我的朋友能够倾听我的痛苦,她也许会说:“你认为你必须照顾好我。这让你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,是吗。”如果她反过来指责我:“我的要求过分了吗。”那么,我们的关系很可能就会陷入僵局,甚至难以为继。




【第二阶段:“面目可憎”】


在这个阶段,我们发现,为他人的情绪负责,牺牲自己迎合他人,代价实在很大。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,我们可能会很恼怒。


此时,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,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:“这是你自己的问题!和我有什么关系?!”


虽然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,但我们还心存疑虑。因此,我们的态度也就显得生硬。


有一次,一位女士在研讨班的休息时间兴奋地说,她很局兴认识到自己也曾是“情感的奴隶”。研讨班重新开始后,我建议大家做一个活动。这位女士坚决地说:“我想做点别的。”我意识到,她在捍卫她选择的自由——即使她的选择会与其他人的需要相冲突。于是,我就问她:“你想做点别的,即使那会与我的需要相冲突?°她想了想,然后结结巴巴地说:“是……嗯……不是。”她的困惑反映了表达自己的需要只是个人成长的一个阶段。


这里,我想讲讲我女儿玛拉的经历。她以前是个“有礼貌的小女孩”,对别人的要求,总是百依百顺。她习惯于委屈自己来迎合他人。


注意到这个情况后,我想鼓励她大胆地说出心里话。当我告诉她我的看法,她哭了。她很无奈地说:“但是,爸爸,我不想让任何人失望!”


我回答说,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。如果别人感到不安,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,但无须责备自己。不久以后,我就发现玛拉有了变化。


有一次,她学校的校长打电话给我。他告诉我,他在学校和玛拉说“校内不能穿牛仔裤”,玛拉没好气地回答“见鬼去吧你”。


我很高兴,玛拉终于能够说出心里话。当然,她还要学着尊重他人的需要——我相信,这只是时间问题。




【第三阶段:“生活的主人”】


在这个阶段,我们乐于互助。我们帮助他人,是出于爱,而不是出于恐惧、内疚或惭愧。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。此时,我们意识到,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、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,但无法为他人负责。


我们还发现,人与人相互依存,损人无法真正利己。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,又关心他人。




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。对于妇女来说,尤其如此。


长期以来,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。一旦把照顾他人当作最高职责,她们也就会倾向于忽视个人的需要。在一次研讨班中,我们就社会文化对妇女的影响展开了讨论。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,许多妇女在表达请求时感到别扭,好像做错了什么。


例如,她可能不会说:“我今天累坏了,晚上想休息。”相反,她的话听起来也许就像是辩护词:“你知道我一整天都没歇过,我熨了所有的衬衣,把这周的脏衣服都洗了,准备了午餐和晚餐,还出去买了东西……你是否可以……?”“不!”她委婉的请求非但没有被接受,反而马上被拒绝了。她试图证明她应当获得某种权利。


然而,对方的拒绝似乎再次表明她的需要微不足道。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,别人可能也不会。实际上,如果直接说出需要,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。




在另一次研讨班中,一些女士谈到对表达个人需要的畏惧:


我母亲参加了那次研讨班。她突然站了起来,离开了房间,很久都没有回来。回来时,她脸色很苍白。我问道:"妈妈,你还好吗?”“还好她回答说,“刚才想起了一件事情,心里极为难受。”“什么事情?”“36年来,我一直在生你父亲的气,我认为他不在乎我的感受。我终于意识到,我从没有和他说我想要什么。”是的。在我的记忆中,她总是委婉地表达自己,而不直接说她需要什么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她回忆说,小时候家里极为贫困,只要她想拥有一点东西,哥哥和姐姐就会教训她:“你知道家里很穷,怎么还这么贪心!你以为家里就你一个人?”


于是,她也就不敢说她需要什么。有一次,她妹妹在阑尾手术后得到了一个漂亮的小钱包。妈妈那时14岁。她是多么想要那样一个装饰有小子的钱包啊!但她不敢说。接下来发生什么呢?她假装病痛,并一直隐瞒家人。


家里人带她去看了几个医生。医生无法作出诊断,于是就决定做手术检查。对妈妈来说,这太冒险了。不过,她最后如愿以偿,得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小钱包。收到礼物的喜悦让她暂时忘记了手术后身体的痛苦。


接着,有两个护士走进了病房,其中一个把温度计放在她的嘴里。妈妈这时把钱包递给另一个护士看。护士很惊讶,说道:“哦。给我的?为什么?谢谢!”她收下了钱包!妈妈不知所措,她不知道该怎么告诉那位护士:“我不是这个意思,请把钱包还给我。”


这个不幸的故事告诉我们,一个人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,会是多么的痛苦!

  

评论

热度(72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