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.缠師🙏

不读书不养气,一辈子休想脱胎换骨

元康:

拔剑四顾:




  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东方文明特有的美和智慧,尤其是诗,寥寥数字,精准描画,气象万千。现在常说的跨界,除了跨学科,也指跨时空,跨文化。历史长河沉淀下来的精华,值得珍藏,需要传承。


  昨晚与友人聊天,她说幼读诗歌,未解其意,但是一个最大的好处,就是可以体会到汉语的节奏美和韵律美。这是童子功,没有几年的阅读基础是难以达成的,这完全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日后的写作和讲演。彻底吸收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,待到一定的年纪,诗中蕴藏的情感自然会浮出水面。

  所以,或许是我们搞错了重点。问题的关键,不是是否要保留诗歌,而是应该怎样教授诗歌;不是应不应该背诵诗歌,而是应该怎样背诵诗歌。


  
  同事有一个四岁半的小女儿。幼儿园小班。让她背诗,必然是艰涩困难。可是,她的母亲跟我说,孩子看电视时,只要看过几遍,就能背下所有的广告语。连语气声调都拿捏惟妙惟肖。我想,这应该不是个案。


  广告的本质就是重复,借此营造一种“虚假熟悉”的错觉。也许应该把这个例子迁移过来,不应该强求学生在一个小时或者一天内背诵出来,相反,应该不断重复、不断在他的耳边眼前晃荡,所谓耳濡目染,大概就是这样的概念。

  说让小学的孩子领略诗歌的美感,这扯得有点远。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,与其让他花时间模仿广告,不如多给他一些时间,让他在轻松的重复里,自然而然地学会背诵诗歌。








  
  不要强迫,不要压制,不要引起逆反心理。要引导,要陪伴,要设置情景和画面。

  就诗歌气氛的熏陶而言,家庭教育的效果其实是要胜过学校教育的。可惜,多数家长都忽略或者无暇顾及这一点。他们在接孩子时习惯性的问一句:“今天老师教了什么?”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,起到决定作用的不是老师教了什么,而是父母教了什么。


  看《康熙大帝》,康熙指责一小臣:“你不读书不养气,一辈子休想脱胎换骨。”

  人生活的是一种姿态,一种仪态,一种风韵,一种气韵,成熟,娴雅,宽和,端庄,高贵,淡然,气度雍容,仪态万方。

  读书养气,古文之美,岂止风雅你的底气?






评论(1)

热度(31)